團餐的概念是什么?
發布時間:2019.08.15
由龐大的工作餐需求帶熱的“團餐”市場大企業、機關單位食堂外包,作為餐飲市場一個炙手可熱的金元寶,已經開始引起業界的關注。與此同時,當前團餐行業行政干預強烈、缺乏完善的市場游戲規則等種種弊端,也日益浮出水面。
3月30日,“2011中國團餐大會”將在廣州隆重召開。業內專家指出,中國團餐市場機會巨大,只有完善交易規則、硬性準入制度和競標理性監理,才能推動團餐真正社會化、市場化、企業化。
團餐供應商
悄悄賺錢
當知名的社會餐飲企業面對激烈競爭,也得不斷“推新菜、辦活動、搞促銷”,挖空心思取悅消費者時,一些名不見經傳的餐飲小公司卻在穩穩當當地賺錢。那就是專門為一些大企業、大機關單位提供工作餐外包的團餐企業。
日前,記者走進京城某事業單位的職工食堂,發現這里與人們印象中的傳統食堂完全不搭界,其干凈、整潔程度,絲毫不亞于麥當勞和肯德基。除了在門口排隊刷卡這點透出一絲食堂的影子外,完全就是一家標準的自助餐廳整齊碼放的托盤、碗筷,一字排開的數十種涼菜、熱菜、主食、甜點、飲料,廚師現場制作的部分菜肴,還有服務員送上的餐后水果。當天中午,在這里吃工作餐的至少有一兩百人。
據知情人士透露,雖然團餐的利潤率較低,但由于是與大企業合作充當食堂,所以一般不用繳納場地租金,在煤氣、水電等的使用上也有相應的減免。而且與普通餐飲企業相比,團餐有相對固定的顧客群,不必再為客源擔心;供餐時段也高度集中,固定在每周星期一到星期五的中午時段,因此可以*大限度地做到精確備料,減少食材浪費,在人力的調配上也能合理安排,更沒有廣告費的開支,基本就是在穩穩當當地賺錢。
從上世紀80年代之前企業自辦食堂,到后來流行的“從家帶飯”、“發放餐補”,再到推行后勤社會化,中國職工的工作餐正經歷著一場深刻變革,也為團餐的發展提供了巨大成長空間。有業內人士估計,團餐市場規模約占整個快餐市場的50%。每天中午僅北京就有200多萬白領需要工作餐,如果以人均消費10元為標準,每天的午餐市場就達2000萬元。